新闻专题>青岛记者协会网站>
 
现场观众
青岛记者网2019-11-15 17:19:39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

7日下午,岛城街头寒意渐浓,但青岛广播电视台800平方米演播室里却生机勃发、暖意融融,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青岛市庆祝第二十个记者节特别节目在这里录制完成。在11月8日记者节即将到来之际,青岛新闻工作者齐聚一堂,共同庆祝属于自己的节日。 

记者节,是一个不放假的节日。在这一天,带着“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大家脚步不停。他们的每一个文字、每一个镜头、每一个声音,都承载着党和政府的嘱托和信赖,浸透着老百姓沉甸甸的目光。今天,新闻工作者将镜头对准自己,来讲一讲自己的故事。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闻工作者,永远奋斗在路上! 

他们,是“凝心聚力、守正创新”的践行者 

特别节目中,《近几年来全市媒体创新发展及报道大型活动展示》牢牢吸引了现场每一个人的目光。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人民海军成立70周年多国海军活动、上合示范区、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15个攻势”“学深圳、赶深圳”……一个个重大活动,一项项重大使命,一个个重要决策部署,都有新闻工作者奋力鼓与呼的身影。

王凯是青岛日报驻深圳的记者,已经在深圳工作7个月,210天。今年3月27日,青岛在深圳举行招商推介会。也就是在这一天,王凯接到了编辑部的通知,决定派他到深圳驻站。准备行李、整理材料、办理手续,王凯只用了一天时间。29日上午,他登上了飞往深圳的航班。在飞机上的3个小时,王凯一直在翻阅相关报道、恶补深圳知识。“今年我们最常说一句话:起步就是冲刺。这也是我到深圳后的写照。没有时间适应环境,第二天一早,我就赶到2019中国 (深圳)IT领袖峰会现场,发回了第一篇稿件。”在过去的200多个日日夜夜,王凯白天采访,晚上写稿,天不亮出门,天黑才进屋。到深圳三个多月的时候,王凯接到了第一个重大报道任务:采访青岛第一批赴深圳体悟实训干部,撰写《在深圳,他们学到了什么》系列报道。当时编辑部的发稿节奏是:每天一个版,每版5000字,连发11天。“那两周我吃饭全靠外卖,实在累得不行了,就定上闹钟睡半个小时,闹钟一响接着干。我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没有最累,只有更累。”但让王凯欣慰的是,正是这一组报道,把青岛干部的体悟实训成果真实地呈现了出来,引起了广泛反响。

胶州市广播电视台外联外宣部主任曹明金,抢抓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召开、胶州市加快建设“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等对上宣传机遇,主动作为,强化对上通联和推介。去年,先后在中央台《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新闻直播间》《中国新闻》等主要栏目播出重点报道35篇次,宣传了胶州市坚定践行新发展理念,全面加快建设“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打造物流和贸易大通道以及“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和文化合作新平台的经验做法,向全国、全世界人民展示了胶州与青岛的最美画面。

这就是青岛的新闻工作者。他们,以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成为“凝心聚力、守正创新”的践行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指示和山东省委要求青岛打造山东面向世界开放发展桥头堡的战略目标,围绕着“学深圳、赶深圳”、发起“15个攻势”,青岛的新闻工作者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创作出了一批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向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讲述着一个个充满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青岛故事。 

他们,是人民群众的“守望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激浊扬清、针砭时弊。

走在当下的青岛街头,随机问几位青岛市民,大家几乎都知道青岛日报和青岛广播电视台开设了舆论监督栏目,遇到堵心事、烦心事,都可以找媒体“说一说”。这一切,缘于今年2月2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清宪在全市新闻媒体座谈会上提出,新闻媒体要按照省委工作落实年的部署,紧跟市委步伐,把好全市工作“脉搏”,建立健全舆论监督推动重点工作落实机制,发挥好“情报员”“别动队”作用,以监督促进落实,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要求在青岛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场舆论监督“攻坚战”以雷霆之势在青岛打响,一篇篇舆论监督报道如利剑出鞘,直击顽疾。从2月22日起,青岛日报、青岛广播电视台开设《曝光台》《回音壁》与《今日聚焦》栏目,聚焦营商环境和百姓办事难,形成了有力的舆论监督攻势。一大批困扰企业发展和市民生活的问题得以曝光,审批遭遇卡脖子、停车难、收费乱、办理老年证手续繁琐,油烟扰民、占路经营、老楼安装电梯政策古板……在舆论监督的介入下,一批事关百姓生活的难题加速破解。

在特别节目现场,青岛日报记者宋学智与市北区政府一起,收到了市北区大连路北水淹片商户送来的锦旗。从接到线索到报道刊发,从事新闻工作34年、今年12月份就要退休的宋学智多次到现场,与商户们“成了朋友”。为了“回头看”水淹片的治理情况,台风“利奇马”登陆青岛的当晚,已经58岁的宋学智坐在商户的店铺里,一起坚守到凌晨,发现没有再出现水淹的情况才放心离去。 

青岛的城市发展,离不开正能量的汇聚与引领。而新闻工作者,也是正能量与正面典型的“守望者”。 

青岛早报记者孙启孟,在特别节目现场,以《一张早报封面背后的故事》为题,浓缩了青岛市3位小天使捐献器官的故事和青岛早报采访以及挖掘这些文明典型的过程,让在场的观众泪水浸湿了双眼。“每一次讲述和回忆,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是3位小天使这种无私的大爱鼓舞着我登台,如果有机会,我还希望登上更多舞台,来讲述这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孙启孟说,新闻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发现典型、引领风尚,让正能量凝聚成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

他们,使党的新闻事业薪火相传 

新闻事业是一项青春的事业,也是一个薪火相传、接续奋斗的历程。每一个年轻记者的成长,都离不开新闻前辈们的引领和教导。

特别节目现场,几位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的老新闻工作者,通过镜头寄语年轻一代新闻工作者。而当两位从事新闻工作30年的老记者代表登上舞台后,现场雷鸣般的掌声以及年轻记者代表为他们敬献鲜花,更是表达出年轻记者对老新闻工作者发自内心的感恩。 

青岛日报老记者代表张立敏,曾多年从事区域新闻采访报道。当时尽管交通不便,但是他依然深入农村那片广袤的土地,深入农民家中,用脚底板跑出了沾满新鲜泥土气息的新闻。“那个时候,没有酒店,没有饭店,中午的时候,碰到条件好的村,就到村支书家里吃顿饭,条件不好的时候,就带包饼干就着开水吃。条件艰苦,却阻挡不了我们深入一线的脚步。”张立敏如是说。 

“作为一名记者,要有‘三位’:第一个位是站位,要强化责任担当,讲好青岛故事;第二个位是补位,要在急难险重中及时补上位置,甘于奉献;第三个位是换位,用换位意识来采编新闻,这样新闻才有感染力。”青岛广播电视台老记者代表项文年这样说。而在登台之前,项文年刚刚一手拿着摄像机、一手拿着三脚架,从新闻现场风尘仆仆地赶回来。

两位老新闻工作者用诚挚的话语,将对新闻理想始终如一的坚守,毫无保留地传递给“后来人”。“我们是记者,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笔底起波澜,肩上扛担当!我们是记者,凝心聚力,守正创新,立时代潮头,发时代先声!”青岛日报年轻记者陆波这样说。 

 
  更多
  更多
  更多
圣元销毁奶粉
 
郭川环球航海
蛟龙探海专题稿
青岛 挺进“蓝海”
 
版权所有:青岛新闻工作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