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青岛记者协会网站> 传媒世界
 
钱江晚报陈伟斌:一名“触网”记者眼中的网红记者
青岛记者网2017-04-28 16:36:27中国记协网

   一家媒体要不要“网红记者”?有的评论者认为这是传统媒体转型过程中“转晕了头”,也有舆论觉得只要能坚守媒体操守、职责和品质,转型过程中为丰富报道形式,推出“网红记者”并非不可。争论之余,实际上从央媒到地方媒体,都已在探索打造“网红记者”,并且取得了一些效果。

   但如何成为一名“网红记者”?“网红记者”又要具备怎样的素质和技能?这一系列问题,或许还需要在进一步的创新与实践中不断厘清,进而让“网红记者”这一上线不久的传播模式,更好地运转并被公众接受。

   现状

   网络直播的“后发优势”开始凸显

   随着网络日益扎根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网络直播群体的不断增加,近年来,大众对于“网络直播”其实并不陌生。

   网络直播模式,也从一开始有时间差的文字、图片和短视频“直播”,逐渐转化到真正意义上实时视频直播。更重要的是,这已不只是部分电视台或网站的专属资源——只要在电脑或已极为普及的智能手机上下载直播软件,注册账号、“开个房间”,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直播主角甚至“网红”。

   有关资讯类信息的直播,在更多人的固有概念中,依旧是以电视媒体或网媒在某个网站上开启一个窗口的形式进行。

   但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受众对于信息的个性化、高质量、即时需求量的快速递增,技术的革新与普及,让高成本、大人力投入、技术操作繁琐的直播模式开始面对一个现实问题:当我们在传递资讯时,如果不能在有限条件下,为受众提供多角度、多环境、多区域、多内容的即时传输,那么优势在哪里?

   特别是去年11月4日,国家网信办发布的《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中,明确对新闻类直播做出了限制,包括新闻直播需要设立总编辑,对内容进行审核等。最为核心的一点是,“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互联网直播发布者,应当依法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并在许可范围内提供服务。”这让业界判断,传统媒体涉足直播的“后发优势”将逐渐凸显。

   网络直播+“网红记者”,成为一种新兴的、生动的资讯内容生产模式,并且这种模式对于增强媒体在各个细分受众群的扎根能力也极具优势。在一些评论看来,这不失为应对个性化内容消费趋势的有效方式。当然,媒体培养“网红记者”,核心还是在于推出更多好记者来丰富报道形式,提供更多直击信息和内容,争取受众,提升影响力,而非单纯地赚取“噱头”。

   浙报集团对这一模式进行了积极尝试。G20杭州峰会期间,浙报集团就有针对性地向峰会现场报道组部分记者派发了直播设备。尽管期间主要的拍摄内容还是以传统传输模式为主,但这次测试,让这个小分队对设备的认知度和直播的意识有了更深入的提升,为后期的设备使用和正式操作时的取景表现打下了一定基础。

   此外,2016年记者节期间,浙报集团从旗下各媒体中甄选了17位记者,以9小时不间断直播展现记者工作场景,正式推出浙报集团第一批“网红记者”。根据后期数据监测,这次尝试的影响力令人振奋:当日观看直播的受众达48万人次,给浙江新闻客户端带来了总新增用户同比提升56%的成绩。

   实例

   第一次“触网”其实挺折腾

   作为钱江晚报的记者,我很幸运地入选了浙报集团第一批“网红记者”。

   在接到这个任务前,我也曾做过数次网络直播。在参与一些国内国际重大新闻事件的现场报道时,根据报道要求与安排,我会将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内容,通过社交软件传输给后方对接的新媒体编辑团队,再由他们经过细化编辑后,传至官方微博、微信和官网等。这种有时间差的有限“直播”,是我最初真正意义上的“触网”。

   接到参与直播的任务后,每位“网红记者”都有一名编导和直播运营人员专项对接,他们的职责是根据“网红记者”的个人特点、工作经历、表达属性等,对直播脚本、直播形式进行指导审核和确定。另外,还配请了一位直播摄像,作为直播助手,操控直播设备。

   直播设备,主要包含手机、云台、控制杆、WiFi盒子、充电宝等设备。

   在正式直播前,为保证直播效果和内容,每位“网红记者”都做了一至两次录播彩排,以及一次直播彩排。直播控制室工作人员和审核人员会根据每位“网红记者”的特点,对彩排内容进行修正或提醒,主要涉及记者口头表达的内容、环境、动作乃至表情。

   根据具体的工作岗位和属性、直播上线的时间、个人爱好等元素,笔者、编导和直播运营人员最终确定:因为直播时间恰在中午11点,笔者又爱好烹饪,于是将直播地点摆在了家庭厨房中,一边炒菜一边叙述自己这些年来操作国内国际新闻的现场经历。用这种特殊场景来介绍工作中的故事,丰富外界对记者行业的认知,并弥补工作内容上的现场空白。同时,这一形式也契合了浙报集团全面深度紧随新闻热点、爆点,深入挖掘新闻内核的操作意识,以及正在打造的“中央厨房”和“新闻盛宴”概念。

   思考

   如何才能成为真“网红”

   我的第一次直播是在充足的准备下完成的。可日常报道中,记者并不一定能有这么充裕的准备时间和人员配备,更多时候甚至需要单人完成长时间直播,特别是出现重特大突发新闻时,记者基本没有太多准备时间。

   传统纸媒记者,如果不经过培训和实践,临场表现大多要比广电媒体记者弱一些。

   去年年中,钱江晚报原浙江新闻部的部分记者现场报道台风过境过程中,也曾尝试使用直播。整个现场的表现是:原生态,不做作,但缺乏镜头语言相关经验和临场操控的专业性。也有人曾调侃:直播底子不过关,想成“网红”也枉然。由此,我们也在思考,一名记者,到底需要拥有怎样的个人能力,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网红记者”呢?

   如果在常规的人物专访或者环境与受访者可控的前提下,此类直播的难度相对较小。而真正有挑战的是临场情况下的直播。人物关系和周边环境复杂、采访成功概率不明、记者自身能力以及对受访者引导和把控,都会影响直播成败。

   一方面,这需要大量的直播经验;另一方面,看似简单自然的直播,并不仅是“自言自语”的镜头感,更多的是对一名直播者的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现场把控能力、临场应变能力,以及作为记者的思想意识等方面的考验。

   与此同时,由于身处直播,面对的受众是全网络,且网络舆论情况复杂,“网红记者”在工作时尤其需要注意措辞,不能盲目地“因言造势”,甚至发表违背新闻伦理的言辞。好的“网红记者”,首先必须是一名从思想意识到具体行动都能全面统一、经验丰富的好记者。(陈伟斌)

   原标题:一名“触网”记者眼中的“网红记者”

   本文转自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公众号“传媒评论”,转发请注明来源。

 
  更多
  更多
  更多
蛟龙探海专题稿
 
郭川环球航海
圣元销毁奶粉
 
青岛 挺进“蓝海”
版权所有:青岛新闻工作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