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青岛记者协会网站
 
青岛市优秀新闻工作者、财经日报总编室主任刘洋
青岛记者网2015-11-10 15:36:46

不落潮流 不惧创新

做一名敢于面对挑战的新闻工作者

青岛市优秀新闻工作者、财经日报总编室主任刘洋

各位领导,在座的各位老师、同仁们,大家上午好。能够有机会站在这里发言,倍感荣幸。

十年前,当我走出大学校园时,青岛财经日报社给了我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正是这份工作,让我踏上了记者的岗位,一干就是十年。十年间,采访了太多的人和事,每一次采访经历都成为一次自我成长的机会。

记得在2009年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的时候,5月12日,我们一行几人到北川县城采访。由于当天赶往县城祭奠的人太多,车辆根本无法通行,我们只能随着默默行走的人流一起,步行数十公里盘山路进入县城。在北川中学旧址,用铁丝网扎起的围挡上,贴满了前来祭奠的人们用便签条写下的“祭语”。那些,都是父母写给孩子、学生写给老师、同学写给朋友的心里话,一张张的看过去,眼泪不知不自觉的就流了下来。

在北川采访的两天时间里,受条件所限,我们只能白天忙着采访,晚上在援建工地的办公室里面写稿,连续两天都是深夜十一二点才能写完,然后穿着衣服窝在工地工棚的床上睡上一觉。尽管那两天总共写了1万多字的稿件,但总是感觉还有许多可写的内容。因为,在那种场景下,有太多让人感动、值得记录的事情。

记得当时采访了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她早晨五六点出门,从30多公里外的家里步行走到北川,就是为了在北川中学废墟前烧上一刀纸、焚上一支香。因为,她的女儿、女婿和当时只有10来岁外孙,都被埋在了废墟里,再也没有出来。那两天,我所听、所见、所感受到的这一切,都是对心灵的一次次洗礼。当时我就想,一定要珍惜当下,珍惜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工作。

2012年,我又随青岛市红十字会去过一次北川,这次去的是新建成的北川县城。四年后的北川,整洁、靓丽的街道上人来人往,一栋栋羌族风格的建筑赏心悦目,广场上跳舞的大妈们有说有笑,还有在新北川中学操场上运动着的孩子们,看上去那么快乐。可以看得出,他们已经从灾难的阴影里走了出来,他们幸福的生活着,我从心里替他们高兴。

在做一线记者的那几年,曾经采访过多少人、多少事早就已经数不清了,能够数清楚的只有保存在电脑里的上万篇稿件。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学到的东西,却让我快速的成长,那些知识、经验、阅历,使我受益终生。

2013年,我离开了记者岗位,开始负责报社总编室的工作。如何做好日常新闻调度,做好新闻选题策划,不断提升新闻内容品质,成为我的工作重点。这对我个人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一个从未面对过的挑战。还好,在这几年里,在报社领导的关怀下,在全体同事的支持下,在我不断学习、自我完善下,我的业务能力也得到了大幅提升。报纸的日常新闻内容更加优质,策划的各类特刊得到了广泛认可,报社编辑记者所获得的新闻奖数量也在逐年增加。

变化时刻都在发生,挑战一个接着一个。对于我们年轻的媒体人来说,接受未知的挑战一定会成为今后职业生涯中的“新常态”。

一个新的挑战正在发生。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应用,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平台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人人都是记者”的社会环境,多家报纸的关门休刊,让各界“唱衰主流媒体”的声音不绝于耳。前段时间,我在微信里看到一篇名为《大变局中的记者,如何自处?》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名从业14年的媒体人。他在文章中说:如今的传媒行业,显然正处于一个重新洗牌的大变局中。在这场大变局中,记者应当如何安置自己?这是摆在每一位记者面前的时代课题。

我想,这两年,大家身边多多少少的都有一些离职的同事。他们要么离开了传媒行业跳到了别的企业,要么从传统媒体跳到了新媒体公司,要么一边采写新闻一边开公司创业。有些年轻人,甚至在干过几年记者后,最终又选择了考研,重新回炉深造。

面对大变局,有人选择坚守,有人选择离开;有人选择固步自封,有人选择迎难而上。我想,我们就是选择坚守、选择迎难而上的那群人。因为,我们心中始终守护着当初的那份“新闻理想”。

其实,有挑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去面对。不论新媒体对传统媒体有多大的冲击,我想,读者想要看到的,永远是最真实的新闻和最精彩的内容。做一名不落潮流、不惧创新的新闻工作者,就一定能够战胜那些未知的挑战。

回顾过去的十年,是我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阶段,它让我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大学毕业生,成长为一名还算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我要感谢记者这份职业,感谢走在采访路上的这十年。下一个十年,我仍然还会坚守在这里,继续战斗。

 
  更多
  更多
  更多
蛟龙探海专题稿
 
郭川环球航海
圣元销毁奶粉
 
青岛 挺进“蓝海”
版权所有:青岛新闻工作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