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青岛记者协会网站
 
青岛市优秀新闻工作团队半岛融媒体中心代表段景芳
青岛记者网2015-11-10 15:35:07

媒体融合,我们一往无前

半岛都市报社融媒体中心 段景芳

    2015年7月22日,对大部分人来说,也许只是个平常的夏日。那天天气晴朗,当沉睡的城市被阳光唤醒,有多少人第一时间摸起手机刷微信,又有多少人出门遛弯顺便捎回一份报纸,也许无法做出统计。但这一天,对于半岛都市报来说,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因为一款凝聚着所有半岛人心血的新闻客户端伴着朝阳悄然诞生了。从这一天开始,它便以最快的速度向岛城市民推送最新鲜的本地新闻,依托最有料、最有趣、最有用的内容,信心满怀地向每一位用户承诺:在青岛,你只需要看半岛。

    一位哲人说过:我思故我在。但对于半岛客户端来说,“你”所思才是客户端存在的理由。从上线那一刻起,半岛客户端便用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上线当天,客户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独家报道了李群书记严斥衙门作风的稿件,获得了市委市政府的肯定;第三天,刚刚上任的韩国驻青总领事李寿尊便来客户端拜访,并欣然题词。此后,客户端以连续不断的直播、图文音视频俱全的大专题,每天向用户推送着最鲜辣的新闻大餐。而在客户端那不停闪烁着的一条条信息背后,有一个怀揣新闻梦想、立志做到更好、24小时不停转的新媒体团队——融媒体中心。

    融媒体中心,顾名思义,它的使命就是媒体融合。“互联网+”正在席卷全国,媒体新贵手握利器攻城略地,传统媒体狼烟四起哀鸿遍野。在这个大背景下,媒体融合已成为纸媒“不得不”的选择。半岛都市报融媒体中心便承接着全社人的期许目光,在今年3月16日诞生了。

    张瑞敏曾经说过一句话:只有创业,没有守业。融媒体中心的成立,目的就是在报社内部创业。这个团队最初只有男男女女12条“好汉”,这还得加上分管总编辑,他们都是在报纸采编一线耕耘数年乃至十余年的成熟报人。做报纸,我们是行家里手,干新媒体,却成了“生瓜蛋子”。面对新的传播方式,我们自身必须先转型,才能确保媒体成功转型。然而,雄关漫道真如铁,当时只道是寻常。迄今为止,融媒体中心成立200多天,创业却只是开了个头,我们既尝到了更新个人知识体系、成功建设客户端的喜悦,也吞下了不少摸错石头、做无用功的苦果。总体来说,我们这个年轻的部门,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实现了三个“升级”:

    首先是编辑技能的升级。只要踏进融媒体中心,每位成员都必须迅速把自己由采编2.0升级为采编4.0:一会采写网络稿件,二会简单编程,三会摄影设计制图,四会制作视频。为了实现这种转型,小伙伴们个个也是蛮拼的。除了保证正常工作,业余还要参加集团、报社安排的各种培训;千方百计从报社外请来专家为大家讲授新技能;为了剪好一段视频、处理好一段音频,经常在电脑前一鼓捣就是三四个小时,忙活到半夜已是家常便饭。正所谓若想点石成金,必先脱胎换骨。我们这些以文字为看家本领的老报人,终于经受住了新媒体技术的“洗礼”。当看到一篇篇图文音视频稿件通过我们的手推送到用户眼前时,那种喜悦无以言表。

    其次是岗位职能的升级。融媒体中心虽然大部分是编辑,但我们的职能已不同于传统纸媒,如果说我们在编辑稿件,还不如说在经营稿件。我们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客户经理,稿件就是手中的项目。客户端用户就是我们的客户。他们可以随时和我们互动,提出要求,甚至实现私人订制。就如同半岛客户端的频道,是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增加减少的。比如刚刚过去的重阳节,融媒体中心的编辑组织了重阳节的专题,涵盖了文字音频和视频。这还不够,编辑们敏锐地捕捉到许多用户“每逢佳节倍思亲”的难解情结,适时地在客户端上推出“一封家书”征集活动,引发了市民广泛的共鸣,一位区政协委员痛失至亲却不敢告知年已九旬身患重病的母亲,给我们发来了家书倾诉;还有一位八旬老人一笔一划写下七页家信,寄给他已逝去多年的妈妈。这个征集活动受到了中宣部和中央文明办主办的中国文明网的褒扬,正是编辑经营稿件的经典范例。

    第三,我们实现了采编流程的升级再造。融媒体中心的根本性任务,便是实现报纸和两微一端在内容、经营诸方面的深度融合。这就好比打通任督二脉,体制上的创新升级才是确保融合成功的根本。现在,半岛都市报记者采写的最新鲜的新闻可以第一时间提供给客户端,客户端有声有色,空间无限,可以弥补主报内容和传播方式的不足,客户端打快拳,主报就可以专心练内功,腾出版面来聚焦深度和独家。客户端和主报互动互补,相得益彰。只有它们的双人舞配合好,才能舞出传统媒体新的未来。

    融合,融合,关键在我们的胸襟是否开阔。让我们收拾行囊,以创新的姿态,踏上那条完全崭新的道路。今日已有长缨在手,不日即将缚住苍龙!

 
  更多
  更多
  更多
蛟龙探海专题稿
 
郭川环球航海
圣元销毁奶粉
 
青岛 挺进“蓝海”
版权所有:青岛新闻工作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