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记者协会网站> 记者之家> 传媒观点
 
浅析《南方周末》新年献词的话语表达方式
青岛记者网2014-09-04 18:31:32今传媒

    报纸的新年献词一般刊登在新年的第一期上,作为一年中第一个重要的新闻策划,新年献词的关注度、讨论度很高,往往成为报纸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新年献词虽然每年只有一篇,其影响却不容忽视。它通过回顾过去一年中发生的热点、焦点、难点事件,重申报纸所坚持的立场与价值,旗帜鲜明地表明报纸的定位与理念。同时,它也是报纸树立媒介个性的一个重要平台。

    《南方周末》以“在这里,读懂中国”为办报宗旨,以“正义、良知、爱心、责任”为基本理念。它是中国深具公信力、影响力的严肃大报,是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新闻周报之一,每期发行量稳定在120万份以上[1]。1997年,《南方周末》发表第一篇主编寄语《希望就是我们自己》,此后每年它都会刊登新年献词。至今共有2篇主编寄语、15篇新年献词、1篇年终寄语。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较为稳定的内容诉求、情感表达,因此研究其新年献词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从主题定位、内容选择、语言风格这三个方面,对《南方周末》17篇新年献词(除去2013年新年献词)进行文本分析,探究其独特的话语表达方式,并摸清其如何将报纸的立场定位、价值理念、人文情怀融入其中,增强报纸的影响力。

    一、主题深刻,兼具时代性、现实性、针对性

    从1984年创刊以来,《南方周末》完整、真实地记录了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社会的图景,以调查性报道为主,以责任和深度著称,被网友誉为最有良知的报刊[2]。它的新年献词沿袭了报纸一贯坚持的理念和价值,在主题选择上体现了责任意识和人文关怀。

    (一)聚焦普通人的生存,彰显人文关怀

    在所研究的17篇新年献词中,《南方周末》无一例外地都将镜头对准了人,集中笔墨描述人的生存及生活,尤其是弱势群体。其中1999年的主编寄语《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已成为《南方周末》为弱势群体代言、奉行人文关怀的象征性口号。又如,新年献词《让每个中国人都金贵起来》(2011年):

    “我们更加感恩于我们的国民。在玉树,在舟曲,在上海,他们的不屈、坚持、互助与爱心,让曾经疏离的人心贴得更近。……是一个一个的普通人迸发出最大的力量,尽可能突破一切公开的、隐性的束缚,刷新着这个国家的公共议程,改变了一个个遭受不公的小人物的命运。”

    与有些报纸宏大叙事不同,《南方周末》新年献词更加关注小人物、普通人的现实诉求,他们记录普通人迸发的力量,并认为这种力量可以突破束缚,刷新国家的公共议程。这样的主题选择,摒弃了假大空的口号式宣传,多了份亲近与自然,让报纸显得更有人情味。

    (二)关注国家民族发展,凸显责任意识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在聚焦普通人、关注民生的同时,将视野提升到民族国家的高度,体现出一份负责任大报的担当与承诺。纵观17份新年献词,频繁出现的词语是“民族”(15次)、“国家”(59次)、“中国”(101次)[3]。其中体现最突出的是《“全面小康”与“公正社会”——在剧变的时代追寻最大的正义》(2003年):

    “这片土地正在发生着令人目眩的变化……但是,仍然有一些信息不能被我们忽视,那是上千万刚刚进入都市的民工惘然的脸庞,是都市里失业人员的艰难谋生,是都市边缘的不能称为学校的‘民工子弟学校’……”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不是一味地歌功颂德,关注国家民族发展的良好态势,而同时也犀利地指出弊端、缺陷,这是报纸责任意识的凸显,也是“爱之深责之切”的体现,正如2000年新年献词所说:“我们从来没有放弃,因为我们爱得深沉。”

    二、内容充实,回顾过去与展望未来相结合

    新年献词一个重要的特征是,通过回顾过去发生的重大事件,展现对未来的希望。因此其内容选择就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关系着主题的表达,也透露着新年献词内在的逻辑规律。笔者认为《南方周末》新年献词的内容选择主要有两个方面特点。

    (一)围绕热点、难点、焦点事件展开叙述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在内容选择上,大多围绕关系国计民生的热点、焦点、难点事件展开叙述,涉及社会不同群体和阶层的利益,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也体现出《南方周末》高度的政治眼光和觉悟。如主编寄语《希望就是我们自己》(1997年):

    “回望一道走过的1997,我们共同经历了多少大事:‘万众送小平’的啜泣犹在耳边低回;‘香港回归夜’的焰火还在眼前闪耀;党的十五大响鼓重捶声震寰宇;三峡‘世纪梦’牵动亿人的心……”

    小平去世、香港回归、党的十五大召开、三峡截流水是发生在1997年的几件大事,它们代表了1997年的时代特征。《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以这些事件为出发点叙述,不仅体现了大气、大度的报纸特征,也显示了《南方周末》国家高度和政治眼光。

    (二)将回顾过去与展望未来相结合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在选取重大事件进行论述的同时,实现了回顾过去与展望未来的结合。这种结合是新年献词的重要特征,也是报纸树立个性、发挥媒介力量的重要手段。如《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2006年)所说:

    “过去这一年,我们的国家迈向了自鸦片战争以来最接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历史关口……我们愿中国更有力,再前行,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政府公共管理……”

    这篇新年献词回顾了2005年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权保障的进步、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等,继而希望中国能再进一步加强公共管理、完善民主法治、规范利益博弈等,因此才发出“中国更有力,再前行”的呼喊。这种表达方式流畅自然地将回顾过去与展望未来相结合,同时也揭示了其内在的逻辑规律:只有反思与警醒,才能风雨兼程前进。

    三、语言风格,理性而温情,感性而深切

    历年来《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一般都采用第二人称叙述,这样的表达方式有利于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打造一个民生话语立场。同时,新年献词集新闻语言和文学语言为一体,在客观公正的事实描述基础之上,撰写人员倾注了浓郁的思想感情,使其总体上呈现出理性而温情、感性而深刻的语言风格。

    (一)理性而温情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在延续报纸理性客观的基础之上,创新性地发展了温情这一语言特点。理性,在新年献词中表现为客观陈述过去一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并有理有据地反思现实,憧憬希望;温情则表现为其语言一改往常的犀利,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口吻表述。如《这梦想,不休不止》(2004年):

    “我们现实地记录,2003也背负恐惧、泪水和愤怒。当SARS疫潮席卷,渭河洪水滔滔,公民惨死收容所……不,我们不仅仅记录,而且感同身受,所以眼里有泪,心里有痛……”

    在新年献词的字里行间,我们见证了《南方周末》一年来客观记录、理性评说的媒介历史,也感受到它与我们一起掉泪,一起痛苦的心路历程。在这里,报纸不仅是媒介,单纯报道事实,更化身为知己好友,与我们一起感受时代的阵痛。这种理性而温情的语言风格虏获了很多受众的心,《南方周末》的新年第一枪就此响亮地打起。

    (二)感性而深切

    感性而深切,是指《南方周末》新年献词饱含深情,但我们又能从其抒情性的语言中感受其主题的深刻内涵。这种表达方式让严肃的主题隐藏于文学性的语言风格中,不仅提高了新年献词的可读性,也加强了主题的传播力和渗透力。如《我们走在中国的大地上》(2002年):

    “我们上路了,新闻在远方。你见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和新闻在纸上;你见不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和新闻在路上。我们是观察者,我们是记录者,我们是报道者,我们执著地寻找真相。”

    这篇新年献词不仅形象生动地将记者与受众、记者与新闻之间的关系描摹出来,并通过美丽的语言揭示主题:为了受众的知情权,《南方周末》记者们一直在努力,一直行走在路上发现新闻、记录事件、寻找真相。这是新闻语言与文学语言结合的典范。

    四、启 示

    深刻的主题定位、严谨的内容选择、个性化的语言风格建构了《南方周末》新年献词独特的话语表达方式,让其在众多报纸新年献词中脱颖而出,深受受众的喜爱与追捧。经过十几年的探索积淀,《南方周末》新年献词虽已经形成一定的风格,但其发展还不成熟。迄今为止,让受众真正记住的也不过《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一句真话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等少数几篇。但笔者依然期待它有更美好的未来,为读者奉献更多经典的新年献词。(温如慧)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南方周末[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 28478.htm.

    [2] 董杨华,熊玄.《南方周末》新年献词的叙事分析[J].新闻知识,2012(2).

    [3] 史冬冬.中国式的现代性——《南方周末》新年献词话语研究[J].中国传媒报告,2012(2).

 
  更多
  更多
  更多
蛟龙探海专题稿
 
郭川环球航海
圣元销毁奶粉
 
青岛 挺进“蓝海”
版权所有:青岛新闻工作者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