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记者协会网站>记者之家>编采手记

《知其来路》

青岛记者网2014-03-25 15:56:06

    在中德民间交流中,流传着这么一句半真半假的说法:“德国人像欧洲的山东人,而山东人像中国的德国人。”认真诚实、做事投入、理性执着、甚至有点执拗到犯轴…..似乎两者的集体人格中总能找到不少契合点。这个话题,是在采访途中于一家德国老餐馆讨论饮食的咸淡问题引发的,在座的中国人和德国人观点大致相同,而在其他时间和场合,这个观点也得到了相似的印证。

    120多年前,历史的偶然,把两者拉到了同一场景中,由此结下了不解之缘。当这个欧洲后起的工业强国利用殖民优势将其制造技术引进青岛,与中国人的吃苦耐劳等民族特性以大工业方式结合时,正如“青岛制造”解说词中所言,它构成了制造业最原始和最突出的基因特征,从此,青岛一跃而为中西文化交融的工业重镇。

    仔细揣摩“青岛制造”的发端,一个尚处于渔耕时代的海岬渔村,它被动接纳机器轰鸣的境况,一定是突然而至、匪夷所思和无比艰难的。以这样的“海外工业飞地”来强行替代和改变古老文明的种种进程和节奏,它的故事也一定是饱含忧患与沧桑。但放眼当今的现代城市,无一不是以商业繁华站立于身前,以它的工业制造支撑于身后。追溯它最初的源头和内在演变逻辑,以及这座城市崛起的动因,正是开篇部分必须要做的工作。于是,通过微距和灯光所聚焦的一百多年前一台西门子老电机,就成了溯源的最初的角度。当老电机再次发动、旋转时,它黝黑幽亮的周身富有质感,发出的鸣响似乎为此片开辟了一条叙述的线索通道。

    “现代主义的原型,便利生活的创造者。”人们如此评价德意志制造。事实上,摄制组在德国的采访拍摄,既是一次青岛制造的溯源之行,也是一次中德文化异同的比较之旅。且不论其众多的工业品牌洋溢的坚固恒久、设计精良与审美工艺,即便一把餐刀、一只勺子、一枝铅笔等日常生活用品,它们也照旧匠心独到,质地优秀。而所到之处,但凡涉及当年的青岛制造,翻开一件件历史档案照片、拍摄的一个个工业旧物,看到更多是德国人对前人所创造的成果的保护、珍视和尊重。拥有历史的民族,才拥有未来。同理,知其来路,才有向前的底气。反观中国制造,我们不能再“像黑瞎子掰苞米那样,掰一个扔一个”。不尊重前人的创造,其实就是不尊重自己。此乃纪录片《青岛制造》放在更开阔的中国制造背景的题中之意。当实体经济逐渐成为金融危机之后,一个国家乃至城市发展的强筋建骨的支撑时,《青岛制造》的应运而生,更显自然顺畅,理所应当。

    在德国机车博物馆,我们翻阅了当年大量出口中国的火车图册和设计资料;在联邦档案馆,我们找到了不少有关青岛开埠的城建历史资料;在奥迪总部博物馆,我们感受到了著名工业品牌发展的清晰脉络;在首次把飞机带到青岛的冒险家奥斯特的故乡,墙上一幅纪念他的铜制铭牌,昭示着后人对他的崇敬;在汉堡比阿特工业博物馆,孩子们正认真地做着有关工业徽标的手工活儿;在卡普勒家族的建筑事务所,当摄制组从青岛带去他们祖居的一片旧瓦,福林茨.卡普勒博士和德尔李希.卡普勒博士兄弟俩兴奋又感动;片中原创音乐为作曲家约格先生谱写,为感受青岛工业制造的现实场景,他三度来青,在工厂车间采集音效素材…..以及热忱配合摄制组采访的德国研究青岛历史的专家学者——联邦档案馆的托马斯.门泽博士、城市规划与建筑史专家托森.华纳博士、机车历史专家雷纳.迈斯腾博士、国际博物馆学会主席汉斯马丁.辛茨博士、波恩大学马维立教授等人,以他们的角度和观点来审视青岛制造,并在历史追寻、佐证和悬疑解读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因篇幅所限未能呈现的大量采访和空镜素材,也将是未来我台创作此类高清纪录片可资使用的资源。

    历史学家们有一个观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八集纪录片《青岛制造》,对照一座城市波澜起伏的制造历史,看起来它只是一部极其短小缩略的工业简史,它甚至不能称之为“历史”,而仅仅是一个当代人叙述的切口。由此,可供我们进入其中,形象化和视觉化地思索一番,从而能够触摸到一代代人的基因传承和精神脉动。而那些未能呈现的部分、那些被制造历史淘汰的老字号老品牌、那些在机器化的大生产中成千上万的产业工人们辛劳的背影、那些曾经的创新与能量、光荣与骄傲、不屈与执着……所有这些归于精神范畴也应有启示意义的东西,才是一座城市乃至一个民族时时温习和铭记的,它或许已经化入了我们的血脉之中。惟其如此,我们才不愧对于它。这也应是此片涉及的更为广泛而或许表达得不尽如人意的那部分?

    但凡优良的工业制造,其产品质地一定洋溢着创新精神。而一部工业题材的纪录片,应尽量克服其画面观感、人物状态和叙述生硬上的天然缺陷。摄制组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和困难之所在,并努力在人物塑造、采访场景、拍摄方式、特效特技、后期合成等诸多方面做出改变。为突出工业质感而使用的微距拍摄,为表现行业场景而采取的移轴延时,为塑造人物而运用的灯光造型,为还原视听而制作的三维动画和现场音效……在拍摄制作了12集纪录片《青岛时刻》的基础上,团队里的每个人都想拍好这部片子,想方设法做出细节上的哪怕一点点改变,从而在整体观感和质量上有所提升,有所进步。行程数万公里,采访上百位当事人、见证者和专家学者,拍摄了一百多盘高清素材,一年多的日夜寒暑加班加点,从而为观众呈现了一部八集高清纪录片《青岛制造》。瑕疵难免,局限多多,挂一漏万,它费时费力又看上去不那么讨巧,但在电视传播和积累及一座城市理应承载的影像档案中,它自备一格,应有自己的位置。由此,值得欣慰。(于荣健)

 
  更多
  更多
  更多
蛟龙探海专题稿
 
郭川环球航海
圣元销毁奶粉
 
青岛 挺进“蓝海”
版权所有:青岛新闻工作者协会